close
E = mc2”到底是什麼意思?為了揭開這個神祕面紗,作者首先針對公式裡的每個符號來說明,包括箇中所涉及的科學家。



  所以你會從法拉第(Michael Faraday)的「電磁學實驗」著手,再回溯到幾世紀之前的「木星觀測」,看看我們如何藉助羅姆(Ole Romer)的實驗來測量光速。這本書就是在「科學」與「科學家」的頻繁互動裡,清晰的勾繪出E = mc2的來龍去脈。愛因斯坦的這項重大突破,也為二十世紀的科技帶來一線曙光。



  接著,拉瑟福(Ernest Rutherford)因而發現「原子」的結構,費米(Enrico Fermi)也進一步探索出「原子核」的結構,梅德莉(Lise Meitner)更推導出原子的「分割」機制。這些重大發現,不僅改寫了科技史,也徹底顛覆文明的面貌。



  從原子彈、CRT電視,到利用「碳十四」來測定「史前壁畫」的年代,無一不是拜這些高科技所賜。



  愛因斯坦在一九○五年,推導出E = mc2這條公式。



  要將一條非常抽象的公式,實際應用在生活上,通常需要很長的時間。然而拜戰爭所賜,分別以美國、德國做為基地,競相研發致命武器。這只要一顆就夠了。這就牽涉到「原子能」。



  在這本書的最後,我們要改變話題,敘述這條公式的「成年期」。這裡不專談愛因斯坦,不談戰爭,改聊一些「民生議題」。你會發現E = mc2除了改寫戰爭的面貌,也顛覆了醫學科技。你聽過「正子斷層攝影」(PET)嗎?它可以檢查出腫瘤的位置所在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核子醫學」。E = mc2的應用範圍,還擴及到許多家電用品,像是電視、煙霧偵測器等等。



  然而它最大的貢獻,仍在於天文物理的領域。宇宙的「新星」是如何誕生?地球為什麼能保持一定溫度?「黑洞」是怎麼產生的?所謂的「地球末日」,到底有沒有可能發生?



  小到原子核內,大到無亙的宇宙,全都和E = mc2公式有關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razybo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